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思想不能告訴你什麼,因為直到現在你沒有在現實的世界中生活】--波蘭小說《孤雁淚》(Marta)(上)

Counter Stats
buy property
buy property Counter



第一次徹頭徹尾把這部書頁泛黃的小說讀完,八成是國中或者是更小一點的時候了。出版商是臺南東海出版社,出版日期是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四月,特價二十五元。我不太能解釋那個年紀的自己為何會對這樣的故事感到興趣,並且直到我成長後的任一個階段都還時常想起這本從父親書架上抽下來的破書


Marta(馬爾妲,中文譯名為《孤雁淚》)是一部譯本通篇不超過兩百頁的波蘭小說,後來在網路上遍尋不著此書及作者Eliza-Orzeszkowa(多譯做伊莉莎奧若什科娃)的中文資料,想是在台灣六一二大限以前,各出版商只要翻譯不必考慮版權的一種方便,不管有不有名版權容不容易取得,反正有人翻就會有人讀,相對於今天的出版市場,這部小說恐怕難有中文譯本再版之日了。



我不是一個嗜讀西方翻譯小說的人,最大的問題我自以為是出在國情上,是個自我跼限的壞毛病,唯這部作品我自小到大讀過又讀,現在想想最大的主因可能是,這是一部由女性作家所描寫的關於女性在(十九世紀末的波蘭)現實社會處境下的悲劇的一部著作,一部寫在女性主義初萌芽的小說。首先它有女性書寫傾向的具象纖細,像織布般瑣瑣碎碎的拼湊出一篇又一篇當代波蘭的日常生活景象,我個人對這一類的書寫有偏好,再者主軸便是以一個女性為主角所串連的故事,身為女性大概不可能不投注個人的關心,即便是童年時期的我。


原文書名《Marta》自是有著為人作傳的味道,像珍奧斯汀的Emma、像吳爾芙的《Orlando》,敘事角度也是採用一種平鋪直述的客觀第三者位置,甚至是有時跳出來跟讀者說明一下的作者觀點。在中文譯名則直接了當的以『孤雁』一詞說明馬爾妲的寡婦身份,而『孤雁淚』也預告了其悲慘傷心的故事調性。簡單的說,這是一部講述馬爾妲這位新寡的年輕夫人,在頓失經濟支柱(她的丈夫)以後從中產階級的優沃生活進入一貧如洗的無產階層,並因其身為女性在當代社會處境艱困以至於無法生存的社會事件。先不談我本身到了現在的年紀重讀《馬爾妲》得到的新領會,由作者本身的背景以及關注焦點的脈絡(反映在她的多部著作上)來看,《馬爾妲》無疑的是一部帶著女性主義意識的寫實小說,至少在故事情節中多處描寫她求職受到拒絕的主因,多半是一句『因為妳是個婦人啊』這樣不容辯駁的回應。


作者Eliza Orzeszkowa伊莉莎奧若什科娃)為十九世紀末的波蘭貴族,生於美洲大陸爭取女權主義運動如火如荼的西元1841年,並卒於英國婦女運動期末的西元1910年。當時的波蘭尚未有自己的主權,仍受控於俄羅斯帝國之下。出身貴族之家的伊莉莎在十六歲即嫁進了另一個波蘭貴族世家Piotr Orzeszko。由於身份地位使她得以在家受教育,關注社會與國家問題的她,於二十九歲創作出她的第一部作品《Waclawa's Diary》,並在隔兩年先後創作了《Pan Graba》以及《Marta》。她的著作除了在祖國華沙出版以外,大多數也出版了德文的譯本,她六十三歲的那年更與另一位波蘭小說家Henryk Sienkiewicz同時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選。


除了《Marta》傳記式的小說處理了社會價值觀下女性與男性地位的對比之外,她更有多部著作分別處理了波蘭貴族與白俄羅斯農民階級、或者波蘭自由黨與猶太正統派等對立的國家政治以及社會價值問題。




Marta》完成時伊莉莎年紀尚輕(三十一歲),文中多處摹寫馬爾妲心境轉折,以及反反覆覆思考生命與現實社會觀念衝突,彷彿一種『成人式』的啟蒙小說,在馬爾妲踏入現實經過求取『麵包』,並認清自己身為女性在社會地位中的不被期待之後,讀者也一同經歷了一場殘酷的現實洗禮。


伊莉莎在《Marta》文中寫到這樣一段給讀者的話-----
「精細的讀者們,尤其是那些敏感的女讀者們呀,你們能原諒我這故事麼?這故事沒有曲折神秘的結構,也沒有羅曼史的男女英雄。


可以寫作小說的事象,我們可以用種種可用方法來處理。馬爾妲的不幸史自然也可以不用平鋪直敘的方法來描寫,可加上許多錯綜的感情,觸目的對照,出奇的情節:也可以夾雜一段別的情節,每個情節都有作用,或者這個歷史可以單獨成為一節,作為一個更饒趣更感動的長篇戀愛小說的補充。......


但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覺得這歷史單獨成為一篇最為適當。原諒我用的方法簡陋,但我正要用這個表現方法來把現代社會中最痛心的一個現象描寫出來。再往下讀罷,再追溯馬爾妲走的路罷。」


當然伊莉莎寫馬爾妲無庸置疑的是想要描繪出十九世紀末的波蘭社會,對女性社會地位的封閉期望,甚或對踏入工作的女性有的種種成見與壓迫。但倘若走入『角色性格決定命運』的思路來看,馬爾妲本身又是個怎樣的性格呢?

在同樣的環境下,如若不是馬爾妲來擔綱演出,是不是還能順利走到故事的悲慘局面呢?伊莉莎對於馬爾妲的形塑相當寫實而強烈,在外人的眼光看來她是一個『生得清秀、婉麗、端莊』並且擁有毅力的女子,在求職過程中受到負面評價時能夠堅忍的接受事實,不做情緒性的『號哭、呻吟』或抱怨,而是默默的思考自己下一步還能尋找什麼工作。這自然不是一般女子能辦到的,馬爾妲出身在一個貴族的田莊裡,『家境雖非驕奢豪富,卻是優美而安適的‧‧‧‧‧‧馬爾妲的母親是一個美麗賢慧的婦人,父親是一個學識精博心地良善的男子。因此,他們唯一的小孩是在受人寵愛的安樂環境中長大起來的。』,可以想見的是作者或許將自己的出身權宜的套用了部份在她的女主角身上了。


【思想不能告訴你什麼,因為直到現在你沒有在現實的世界中生活】--波蘭小說《孤雁淚》(Marta)(下)

0 意見: